“民間力量”自發(fā)救援完美詮釋志愿精神
7月8日,是一個讓1萬多名武漢理工大學學子終身難忘的日子。此前一天,武漢工商學院3000名學子和風華天城的500多戶居民也永遠記住了這么一群至今還不知道姓名熱心人--“武漢越野救援志愿者”。周末,長江網(wǎng)記者采訪了這群默默無聞的民間志愿者,并隨他們現(xiàn)場援助了10名求助的大學生。(7月11日長江網(wǎng))
7月7日,武漢終于迎來久違的陽光。然而有一個地方,依舊沒有脫離“危險期”。日前強勁的特大暴雨,造成南湖區(qū)域及黃家湖區(qū)域被淹,漬水最深處超過兩米,武漢工商學院和武漢理工大學總共13000余名學生,以及風華天城的500多戶居民被腰深的漬水環(huán)繞,如同被困在一座孤島之上。因為缺食缺水、斷電斷網(wǎng),其正常生活也陷入囹圄之境。
然而,就在這時,有一群人,他們自發(fā)地組織在一起,沒有分文的報酬,而且自掏腰包,不分晝夜地開展“志愿者大救助”。聽說,他們有一個很模糊,但也很響亮的名稱——武漢越野救援志愿者。
災難無情人有情。只因看見受災地區(qū)的馬路不見蹤影,吳培榮的腦海中立馬就浮現(xiàn)“行動”二字。于是,在微信群中公開救援隊的聯(lián)系方式,積極發(fā)起志愿救援倡議。不曾想到,短短時間內(nèi),志愿人數(shù)就由最初的5名核心成員擴充至如今的近百人。頃刻間,一支強大的民間志愿救援隊伍,就這樣在“行動”中逐漸壯大起來。
這支“民間力量”并非毫無秩序地分散救援,而是按區(qū)域分布劃分救助責任區(qū),有序而高效地施展救援行動。與此同時,他們借助網(wǎng)絡、電視、電臺等多個宣傳平臺進行播報,滿載愛心的救援聯(lián)系電話,迅速在千萬武漢市民中間接力傳遞,擴散開來。
7日,被困一天的武漢工商學院學生通過收音機和互聯(lián)網(wǎng)上發(fā)布的電話,聯(lián)系上了本次志愿者活動發(fā)起人之一的吳培榮。收到“呼救請求”后,他立即組織和展開“大營救”。通過朋友圈,不出1個小時就已調(diào)集30幾臺高底盤的越野車,火速前往武漢工商學院,經(jīng)過6個多少小時的越野車擺渡,順利將工商學院2000余名大學生成功轉(zhuǎn)移出宿舍。連串的數(shù)字背后,是每位救援隊員的無私奉獻。
救援過程中,他們沒有響亮的口號,只拿出自己的實際行動。心愛的越野車,因嚴重涉水進了修理廠的有之;情況比較緊急,逆行違章被交管部門電子眼抓拍的有之;幾天沒有回家,自始至終投身志愿救援活動的有之。一幕幕感人的場景,一幅幅動情的畫面,都深深地印刻在“渡”過“危險期”的學生和居民心間。
這支民間救援力量,沒有黨員干部肩上背負的責任,沒有拿出財務救助他人的義務。他們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武漢市民,只是一個沒有任何頭銜的自發(fā)組織。用真情溫暖人,用行動感召人。他們更像是彼此“最熟悉的陌生人”,或許只有一面之緣,卻在此刻共同將愛心凝聚成抗洪救援的“大后方”。
也許,人們永遠不會知道他們有些人的名字;也許,人們還以他們的只是淺淺的微笑或者埋藏在心中的感動。但,這些都不重要,因為始終無法磨滅的,是他們每一個人在這場偉大的“營救戰(zhàn)役”中付諸的愛心與行動,而志愿精神的力量也在這一刻得到最完美的詮釋。